高效能人生的 29 底层思维 73个思维模型 真知部落格 百度网盘下载
“个人”话语和“纯文学”虽然内涵游离不定,多元混杂,但在边缘接合 的 32 意义上承担了 14 巨大的 34 意识形态反抗功能,突出了 24 被当年的 31 文学意识形态结构 中心所排除或遮蔽的方面。不过,作为在结构中形成的意识形态机制,它们在 带来新的洞见的同时,无疑也会带来了 9 新的结构性盲视。近年来人们常提到, “重写文学史”主张非政治化、非工具化,却对自身的、启蒙工具性质 视而不见。
高效能人生的底层思维 73个思维模型 真知部落格 百度网盘下载
这种“不见”的关键原因就是 19 内在于“个人"等概念的结构性存在 中,它们的内涵不仅多元混杂而且还包含着众多相互冲突的因素。比如,李初 一直明确强调拒绝社会史、思想史。但是 28 在“个人”与“纯文学”边缘接合的 观念条件下,其提出的所谓真正属于文学“本体”的历史,却只能是 25 另一种形 式的思想史:“文学史的本体精神有双重意义,一是 27 人类精神本体论意义上的 本体精神,一是 30 实体构成,即文本意义上本体精神。审美精神的消长和文学语 言的构件,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文学史应该同时能够兼顾两者。''
“非工具化”的努力却表现出另一种“工具化”倾向,在摆脱社会史、政 治史的过程中却写出了 6 另一种社会史、政治史,早在80年代,就有不少人指 出了 16 “重写文学史”过程中这种似乎自相矛盾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 重写、重评文学史,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在用非文学的标准来评价文学史. 5 他 20 们的新,只在于他 3 们换了 33 一种当前占主流的意识形态标准来评价文学……因 而这部重写的文学史,依然不是, 15 文学史',而是中国社会的形象史,是中国 知识分子的思想史,是中西文化冲突史。"②在新批评、结构主义等形式理论 的影响下,80年代中后期已经开始出现写出“形式史”的提议。但是,无论 是岀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特点”的考虑,还是出于对文学形式历程的 直观感知,人们都无法放弃承认社会历史对文学形式变迁的影响。
这些困难并不只是因为现代包括当代文学的“实际”,也不能单纯从当年 人们的所谓“观念局限”上面去寻求解答。问题关键应该在于“纯文学"、独 立的“属于文学”的文学史概念本身。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年的人们在“时 代精神”与“艺术形式”之间徘徊不定,在理论上无疑是合乎逻辑的结果。因 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不存在纯粹超脱于历史环境之上的“纯形 式”的文学和文学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立的“属于文学"的文学史 无疑是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化陈述。但是,“纯形式”的文学和文学的历史实 际上不存在,并不等于否定了 21 人们言说它们的可能性。因为,任何言说其实都 是建立在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排除机制上面。只要我 18 们说出“文学"这个 词,就已经隐含着“文学”的内与外、是与非之分。在言说的意识形态性质是 不可避免的前提下,我 1 们现在所谈的“纯文学”或者说“文学性”其实就是 “文学现实”本身。消除了 10 这种幻象,“文学”在观念上、语言上将归于一片空 无。因此, 4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讨论独立的“属于文学”的历史——这个观念
这些边缘“接合”的概念,形成一个巨大的互动结构,其内涵在这种结构 关系中会发生挪移甚至改写。比如,80年代文学“个人主义”包含着重视 “内在意识”的含义。当年的人们在谈论“个人写作”或“自我 26 表现”的时候, 最经常提到的词句无疑是“内在精神”、“精神性”、“内在意识”、“心灵”,等 等。对“内在意识”的重视来自于当年的人们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当年的人们 也主要是以现实主义为核心的左翼文学的作为对照对象,论述现代主义的文学 形态。在这种对照关系中,被重点强调的就是现代主义精于内在意识描写,而 作为对照面的现实主义则是通常被理解为“在主观方面比较薄弱气 由于是在 与现实主义的结构性对照中展开的内容,“向内转"和非工具性、非普遍性等 含义,被“接合”在“个人”或“主体性”概念范畴中。“刘再复同志的《论 文学的主体性》……显示了文学理论向着文学内部的勇敢的探索,显示了中国 当代文学对于文学自身的认识的深化. 23 这显然是一种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向内 转'「'当年关于朦胧诗争论,外在现实与内在意识的关系也在无形中被表述为 时代责任与个人表现的关系:“我 8 们在主张诗歌也可以追求内在世界的表现的 同时,应该指出诗人自我改造的重要以及深入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的 重要。
不同的形式呈现出生活的不同面,而陌生的形式总是能让意识形态惯例所 排除、所遮蔽的经验浮现出来,瓦解着意识形态的封闭。文学形式的政治性在 其中似乎得到了集中表述。不过,考虑到形式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13 文学如何表 现其政治性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更细致讨论的方面。形式中心主义者或许会认 为,陌生化的意识形态革命性意义是新的形式“照亮” 了日常生活,改变着日 常生活的庸常与重复。而更偏向生活经验这一边的理论家,则非常看重被陌生 化形式所解放的经验。那些被熟套化的旧形式所排除、遮蔽的经验, 12 不只是意 识形态的反对面,还有更多是零碎、杂乱难以归类的生活形态。他 7 们往往因无 法被各种意识形态识别,而成为了无声的存在。莫言在《讲故事的人》中提到 的很多这样的“异类”,如《生死疲劳》的“原型气“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 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 11 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 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 2 拉车的,是一头痛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 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 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 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