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蚂蚁集团公告,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及其一致行动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终止协议》等,不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股东单一或共同控制蚂蚁集团的 15 情形。这意味着,马云放弃了 30 对估值曾达2. 1 1万亿元的 3 巨无霸——蚂蚁集团的 18 实际控制权。
回顾两年前,蚂蚁集团冲刺上市前夕,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对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准入、对外融资杠杆率、联合贷款中出资比例等做出规定。
同一天,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 34 监管约谈。第二天,蚂蚁集团宣布暂缓在上交所A股和港交所H股上市计划。
沉寂两年多后,蚂蚁重启整改之路,调整后蚂蚁集团管理层、员工代表和创始人马云在内的 17 10名自然人将分别独立行使股份表决权。且不论未来是 27 否重启上市之路,蚂蚁集团表示通过本次调整将使得集团的 13 股份表决权更加透明且分散,公司治理架构会更加的 14 完善。
那么公司治理架构中的 7 两难问题又出现了 2 ,究竟是 19 有实际控制人好还是 24 无实际控制人好?为什么大多数企业都是 22 有实际控制人的 6 ,而蚂蚁集团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我 21 们从“蚂蚁集团实际控制权的 23 变化、公司治理架构中有无实际控制人的 10 各自优势、有无实际控制人究竟哪个更好”这三个层面来尝试挑战公司治理的难题,希望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一、蚂蚁集团的股权结构及实际控制权的变化
(调整前后蚂蚁集团股权结构来源公司官网)
(调整前后蚂蚁集团股权结构来源公司官网)
此次调整核心主要是 12 股东投票权的变化,马云放弃了 26 蚂蚁的实际控制权。调整前,马云持有杭州云铂投资咨询有限公司34%的股权,对云铂投资拥有一票否决权,进而通过云铂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GP)控制的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间接控制蚂蚁集团合计53. 25 46%股份的表决权,能够支配云铂投资股东会与行使蚂蚁集团股东权利相关事项的表决结果。
调整后,马云、黄辰立等五名股东各持有杭州星滔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20%的股权,而井贤栋等五人各持有杭州云铂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的股权,然后两家咨询公司分别作为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普通合伙人分别掌握蚂蚁集团31. 31 04%的表决权和22. 11 42%的表决权。
至此,蚂蚁集团管理层、员工代表和创始人马云在内的10名自然人将分别独立行使股份表决权。
二、公司治理架构中有无实际控制人的各自优势
首先开宗明义,什么是 8 实际控制人。根据《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 33 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那么在公司治理架构中究竟是有实际控制人好?还是无实际控制人好呢?
结论先行,利弊分析放后面。通常来说,我 20 们认为创业初期,公司发展扩张期,上市初期这些阶段,企业应当有灵魂人物,有实际控制人会更好,在公司治理架构的决策层面应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公司在上市后进入到成熟阶段,或者是一些大型的成熟非上市公司,就需要一分为二来看了 5 ,有实际控制人就未必一定是好事。
有实际控制人的优势
1. 29 决策效率高。创业初期,需要企业对外快速扩张,这个时候公司决策效率低,内耗严重的话,则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对外发展。所以如果企业发展早期有实际控制人,虽然大家可能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公司重大事项的最终表决按照老大的意见来,决策效率就很高。
2.责任人清晰、明确。一家企业如果有实际控制人,则相关的经营风险就会有人来把控和承担,毕竟法律规定多种情形,最终公司法律风险需要实际控制人来承担。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十八条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未在法定期限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导致公司财产贬值、流失、毁损或者灭失,债权人主张其在造成损失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因怠于履行义务,导致公司主要财产、账册、重要文件等灭失,无法进行清算,债权人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小结来看,上述情形系实际控制人原因造成,债权人主张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3.避免内部控制人问题。 公司是个拟制的法人主体,最终决策还是要着落到自然人,所以没有实际控制人的情况下,是可能存在内部人控制,或者董事会、管理层作为代言人的情况。而内部人大多数是职业经理人,本身与公司的最终利益关联性不强,更可能引发损害公司利益,造成公司损失的情形。
4.有利于股权融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最终希望走向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基本是必经之路,而投资人在进行尽职调查的时候,一定会关注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因为非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大多并不完善,如果没有实际掌权和担责的人,投资人就会担心投资失败无法启动补偿机制,毕竟很多对赌,都是与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对赌,所以有实际控制人的公司更容易得到资本的青睐。
5.公司控制权稳定。因为有实际控制人,公司的控制权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实际控制人也会通过各种协议或架构来巩固自己的控制权,那么像万科这样因为股权分散,无实际控制人最后遭遇“门口野蛮人”的情形至少不会发生。
无实际控制人的优势
1.决策民主,倒逼公司治理架构完善。公司如果没有实际控制人,那么公司的决策将会非常的民主,因为大家都有发言的权利,都有表决的权利,不存在被代表的情形。另外,也会倒逼公司的治理架构更加科学和完善,毕竟没有实际控制人还是有风险的,公司的治理架构跟不上,容易引起决策混乱。
2.避免一言堂,实际控制人独断专行。如果实际控制人非常强势,然后本身经营管理层面又有局限,那么对于公司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没有制衡,实际控制人“一言堂”、过度自信,导致公司盲目扩张,业绩亏损、股价下滑、债务诉讼缠身、监管调查纷至沓来的情形也是屡见不鲜。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公司就会很好地避免此类风险。
3.吸引优秀人才掌舵,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尝试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治理架构。实际上,在资本市场成熟的国家中,现代企业制度也推动了 4 股权分散,大股东占比降低也成为趋势。在美国,上市公司股权分散、无实控人已成常态,美国市值排名前100家的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股份占比小于10%的公司达到68%。而这种无实际控制人的架构也促使了 28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精英加盟或掌舵企业,进一步正向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无实际控制人,究竟哪个更好?
我 9 们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
一般来讲,中小非上市公司,笔者还是认为尽量有实际控制人会更好,虽然也可能会有关联交易、独裁经营风险等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毕竟咱们现有的法律体系里,还是有很多对实际控制人的责任措施,如果实际控制人真有什么坏心思,最终有可能也是引火烧身。
但是,对于上市公司或像蚂蚁集团这样的巨无霸公司而言,可能要一分为二来看,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公司治理规范,三会一层各司其职,实际上,无实际控制人的治理架构可以能推进公司可持续发展,更符合各方利益。因为企业发展越成熟,组织架构越丰满,企业创始人、实际控制人的局限就会越大,有的时候可能会影响企业发展的高度,甚至使得企业发展遇见天花板。
这个时候像马云一样果断放弃实际控制权,转而优化公司三会一层的治理架构实际上是一种更优策略,这样的制度或机制可以让更优秀的人才有话语权,有掌权和晋升的空间,对企业、对企业的股东、对企业外部的合作方都是极为利好的。
不过有一些上市公司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实际控制人,但实际是背后控制,那问题就大了。本来明面上有实际控制人,法律规定对于实际控制人还有诸多约束。
但是背地里实际控制至少直接规避了以下问题和限制:一是规避了信息披露;二是规避了关联方回避表决,这条影响很大,使关联交易可以表决通过、使董事会改选等对自己有利或不利的议案过或不过,趋利避害;三是增减持基本没什么限制了!而且很有可能存在内幕交易的机会。这样对于上市公司、对于小股东、对于公司的交易对象都是有非常大的弊端和风险的。
所以,我 16 们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家之言,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