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有枝税观税务财税俯瞰公司法 网盘分享
“机械性”和“化学性”只是 34 “自然的 13 必然 性”;在“机械性”和“化学性”里,“概念沉没在外在性中”, 2 也就是 5 说,在这两个阶段,概念(或主观性)还只是 31 “潜在 的 4 ”。
慕有枝税观税务财税俯瞰公司法 网盘分享
由于“机械性”和“化学性”阶段的 24 概念还只是 18 潜在的 16 , 这也就给概念的 10 进一步发展造成了 6 可能。黑格尔认为, “机械 性”和“化学性”阶段的 25 概念最终会突破“机械性”和“化学 性”的外在性束缚而“得到解放”, 15 达到“自觉”,最终发展到
“目的性”阶段。
在黑格尔看来,“目的性”是 23 从“机械性”和“化学性”发 展而来的,是 9 “机械性”与“化学性”的统一,是 19 “机械性”
与“化学性”的真理。在“目的性”里, “机械性”与“化学性”都得到了 26 升华,个别性、特殊性、普遍性真正地结合在了 33 一起,三位一体,成为了有辩证的运动。
另外,黑格尔认为,目的性是 12 对客观性的否定,是 1 独立自为 的存在。我 20 们知道,在精神生活里,当精神提高到神性的时候, 精神同时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偶然事物和精神自身的主观性两极 端。黑格尔认为,这种类似于精神生活的否定性在目的性里也是 21 存在的。目的性最终达到独立自为的存在的过程,就是 8 对客观性 的否定的过程。并且,在黑格尔看来,目的活动的最主要的特点 正是表现在它对直接的主观性与直接的客观性两个极端的否定。 也就是说,“目的性”的实现过程与“目的性” 自身的矛盾的发展过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在具体论述“目的性”的时候,黑格尔主要区分了两种“目的性”: 29
第一种“目的性”是指“单纯存在于意识内,以主观观念的 方式出现的一种目的。”黑格尔认为,真正的客观事物本身并没 有真正属于自身的目的与存在的使命。它们现实的使命,“只是 被使用或被利用拿来作为工具。”例如我 7 们用木头来做家具,用 棉花来做衣服,用粮食来充饥。这些客观对象的“目的性”就只 是“被利用拿来作为工具”,只是“一般的实用的观点”,实际 上并“不能达到对于事物的性质之真切的识见”。由于这种“目 的性”是在事物自身之外的,所以,黑格尔又把它称为“外在的
目的性”。
第二种“目的性”是相对于第 一种在事物自身之外的“外在 的目的性”而言的在事物自身之内的“内在的目的性”。那么, 什么是在事物自身之内的“内在的目的性”呢? 32 我 30 们不妨再回到
上面的那几个例子中去,“我 14 们用树木来做家具,用棉花来做衣服,用小麦来充饥。”我 11 们之所以说例子中所言的这些客观事物 的“目的性”是外在的,是因为它们的“目的性”不是针对它 们自身而言的。“用树木来做家具,用棉花来做衣服,用小麦来 充饥”都不是木头、棉花、粮食本来的目的,把树木做成家具, 把棉花做成衣服,用小麦来充饥,这些“目的”本身是外在于树 木、棉花和小麦的。从树木、棉花和小麦自身的目的看来,它们 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家具、衣服或者为人类充饥,它们 的终极目的就是让自己成为树木、棉花和小麦。在这里,黑格尔 认为,类似于“树木、棉花和小麦让自己成为树木、棉花和小 麦”的目的,就是在事物自身之内的“内在的目的性”。与事物 的“外在的目的性”相比较,事物的“内在的目的性”的意义 在于,只有通过事物的“内在的目的性”,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 的本质。因为黑格尔认为,概念是事物的核心和本质,也是事物
的“内在目的”。
黑格尔认为,“目的性”的实现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主观的目的。黑格尔认为,主观目的就是自为存在的概
念,它本身就是一个全体,包含着概念发展的各个环节: (1)
它是一个包含一切但尚无区别的普遍性; (2)它是第 一 个环节 的特殊化,也就是说,第一个环节在这里有了特殊化的内容; (3)普遍性最终回到自身,自己与自己相结合的环节。 “目的” 在主观性里的这三个环节决定了目的最终必然会过渡到客观。例 如,我 28 们在具有某一目的的时候,就意味着我 27 们会接受某一决定 而放弃另外的决定,这本身也就意味着我 3 们的“目的性”最终是 会由主观过渡到客观的。因为目的性本身意味着去成就某个目 标,而这里所讲的某个“目标”本身是客观的。但是不管怎样,
黑格尔认为,在主观的目的的阶段,概念同客体尚处于对立地位,概念只是客体追求的理想。
2、“工具”或者“手段”。“工具”或者“手段”是实现目 的的手段,是目的性从“主观”到完全实现自己的桥梁。黑格尔 认为,主观的目的要最终实现自己,过渡到“实现了的目的”,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会经历一个“有目的性的活动过 程”。黑格尔认为,支配主观的目的要最终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力 量就是概念或目的本身。也就是说,在“工具”或者“手段” 阶段,目的是支配对象的力量,是“内在的活动力量”,是使对 象(客体)成为完成目的自身的“工具”。黑格尔又把这个阶段
称为“有目的性的活动过程”的阶段。
3、“实现了的目的”。 “目的性”的实现过程的最后一个阶 段是“实现了的目的”。黑格尔认为,“实现了的目的”是主观 性和客观性的显著的统一,是“主观的目的”通过“工具”或 者“手段”实现自己的最终结果。在具体论述“实现了的目的” 的时候,黑格尔谈到了一个著名的论点——“理性的狡计”: 17 “概 念”为了使自己作为目的实现于客观事物之中,总是装作不参与 客观事物的样子,而实际上却躲藏在事物的内部,把事物当作工 具,让不同的事物按自己的性格与要求各行其是,互相冲突,互 相抵消,其结果,却不是实现了各个事物自己的要求,而正好是 完成了“概念”自身的目的。这就叫做“概念的狡计”或“理 性的狡计”。总而言之,实现了的目的,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是目的与对立的客体的统 一 。但是,在“实现了的目的”的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里,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片面性最 终都会被扬弃,最终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主观性。这是因为“目 的的实现”的过程也就是客观性为主观性所克服的过程。当然,
任何有限目的的实现都具有偶然性,最终都是要消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