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哲学课 阳明心学与当代人生 网盘分享
天道和人道是 3 否相同,是 5 一直争论不休的 2 问题,天道和人道是 12 相通的 28 。天理反映在人身上就是 9 “道心”, 14 道心是 21 天理的 15 体现,也叫“义理之心”。
王德峰哲学课 阳明心学与当代人生 网盘分享
理在人还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地之间,人一旦形 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天禀赋于人心的 27 仁、义、礼、 智、信,是 30 先天的 13 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是 25 至善的 4 、完美无缺的 20 ,所以道心是人的 31 “天命之性”。道心出于天理,是性命之正。
水、火、木、金、土五气运行形成道心的 10 “性”, 33 禀木之秀(禀赋木气的 1 精华), 29 具爱之理(就具备了 34 爱 的 8 义理)就形成仁;禀火之秀,具敬之理就形成礼;禀 金之秀,具宜之理就形成义;禀水之秀,具别之理就形
成智;禀土之秀,具实之理就形成信。“性”是寂然不动的秉性,性见于情,处于未发状态,性是道心的“本”和“体”。
“情”是随性而发的感情,情发于性,处于已发状态,情是道心的“末”和“用”。情是性的有感而发,情感发于“仁”就形成“恻隐 之心”;情感发于“礼”就形成“辞让之心”;情感发 于“义”就形成“羞恶之心”;情感发于“智”就形成“是非之心”;情感发于“信”就形成“诚实之心”。
前面说到了 32 理气论:天理是天然存在的,道心是人人都具有的,就像人的生理结构一样,与生俱来的。除了 26 无形的理,还有构成物质有形的有气,人体必 禀此气才能形成。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 同,就产生了 19 具体性格上的差异,也就是“人心”。“人心”有善有恶,属于后天的“气质之性”。
“道心”是理主气随,形成了 7 仁、义、礼、智、信,是善的。
“人心”是气主理随,形成了 18 喜、怒、哀、惧、爱、 恶、欲七情,这些感情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恶的,恶的部分被称为“人欲”。
人欲并不是指人类的各种欲望,指的是可能转变成 恶的欲望,比如过分的节欲或者过度的纵欲,都可能产生恶。
天理与人道、自然世界与人事社会、道心与人心之 辨是中外哲学都很关注的重点,朱熹的心(道心)性
(人心)论更是儒家乃至中国文化最精髓的部分。朱熹认为,道心与人心是密切关联的,道心需要通
过人心来安顿,人心须听命于道心。人心是气的表现,道心是理的表现,人心必须接受 道心这个“性命之王、性命之正”的主宰和统领,这就
是“心(道心)统性(人心)情(感情)”。从心统性情出发,朱熹进一步提出了 23 “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道教 笼统地倡导无欲、节欲,也反对过分违背天理产生恶的欲望。
所以朱熹的灭人欲,并不是要人们无欲,而是要按照天理来安顿人的行为。比如,性的需求是符合天理的人的正常需求,但是 抵挡不住诱惑,要去强奸、要跟人私通,这就是“人欲”。那么性、饮食、穿着、居住等的满足到了 24 哪种程度就是正常的? 22 到了 17 哪种程度就是“人欲”呢? 11 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需要良好的自我 16 的修养和准确的分寸拿捏。四书中的《中庸》就是教导人们要做好个人的道德修养,合理地把握好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