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师社交恐惧训练营 网盘分享
每个人都有权保护自己的 10 财产免受侵害,也有义务克制自己不去伤害他 30 人,除非是 28 行使自卫权。因而,只要每个人都坚持不侵犯他 13 人的 17 基本原则, 人人都可自由地追求自己的 21 幸福。
安老师社交恐惧训练营 网盘分享
保护私有财产是 12 为了 34 维护生命与自由,所以,自由和财产就成了 9 不可分割的 25 统一价值体。
人生的 26 意义不在于终极的 16 归宿,而就在于这看似无意义的 5 劳作中。世界 的确很荒谬,但这不能阻止我 14 们快乐, “快乐可以让我 24 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 荒谬的本质”。总而言之,人生就是 22 无解的悖论, 一方面生活是 6 荒诞的,已 知的一切都无妄无效,人也因此感到痛苦;另一方面,人在荒谬中存在,接
受了 18 这样的生活,并从中得到了 2 幸福,这便是 3 西西弗斯式的幸福。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家们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 什么构成等一系列问题,后人将其称之为“自然哲学”。然而,到了 23 苏格拉底 这儿,他 7 认为研究这些自然问题对于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因为自然界的
因果系列无穷无尽,如果只去寻求这种因果,根本无法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
于是,苏格拉底要求做“心灵的转向”, 20 将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到研究自 我 4 上。他 19 说: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 生。”至此,自我 32 和自然就被区分开来了,人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 一种独特的实体。苏格拉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领域,后人将他 11 的哲学称
之为“伦理哲学”。
苏格拉底认为, 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 一切不道德的行 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 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 29 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
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但他并未创办学校。他施教的场所很 随意,广场、体育馆、商店、街头都可以;他施教的对象也很广泛,上到达 官贵人,下到贫民百姓,无论谁向他求教,他都不收任何报酬地热情施教。
他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造就治国人才。
伯里克利死后,雅典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 了无政府主义。苏格拉底对此感到很痛心,希望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 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紧紧围绕着他的道德伦理展开,其核心就是探讨人生
的目的和美德,强调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普遍原则。
他曾说: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人, 一种是快乐的猪, 一种是痛苦的 人,宁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在他看来, 一个人若不以追求高尚的 道德为基准,不去探求世界的真理,而仅仅以享乐为生活的主要目的,那和
猪没什么两样。
在教育的方法上,他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产婆术,即为思想接生,
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这个过程有三步: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他认 为这是能够让人变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 一个人必须要谦逊,才能够学到真 知;第二步是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的诘难和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
念;第三部叫助产术,引导对方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在平时与人辩论时,也是通过这种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 原来的错误观念,帮助人产生新思想。在这种剥茧抽丝的谈话过程中,他可 以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无知,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在西方 哲学史上,这种方法可谓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且这种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为后来的启发式教育奠定了基础。
历史的车轮永远在前进,2000多年过去了,苏格拉底在西方人的心中依 然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位置。他,意味着独立不倚的精神,意味着孜孜不倦的 探求,意味着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意味着知识分子的良心与良知。他就像 自己所说的那样: “我 1 就是神让我老叮着这国家的牛虻,整天总是紧跟着你 8
们,鼓励你 27 们,说服你 33 们并责备着你 31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