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号家的个人IP起号方法

百度网盘下载 224 0
做号家的个人IP起号方法

课程百度网盘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 8 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做号家的 2 个人IP起号方法百度网盘下载

人生在世,大抵都是 29 有所追求的 15 。古人言:“天下熙 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语道尽了 31 天下无 数凡夫俗子的 23 人生追求。体浒传> 里的 25 宋江就是 11 一个典型 的 30 名利客,“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儿生平志已酬”,活脱脱 地勾画出了 7 其灵魂。志向高尚的张廷玉不在此列,他 1 追求的 不是 22 利,而是名。身为满清王朝的臣子,能够在死后配享太 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种极大的殊荣。更何况,这 一殊荣出于先皇雍正的遗诏,并非自己伸手要的。大概从此 时起,他的那颗古井无波的心,便被虚荣的井绳给勾了起 来,于是乎更加夜以继日地为乾隆卖命。

做号家的个人IP起号方法百度网盘下载

微信号:1103074581
复制微信号到微信添加客服! 28
复制微信号



谁承想,天下之事不如意者常丿I九,饶是张廷玉披肝沥 胆、呕心沥血地做事,还是不能让乾隆满意,一次又一次的 警告、训斥、惩处,让其惕厉惊心、茫然无所适从。恩格斯 在其名著 板杜林论> 中说过:“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前提 的。”在乾隆这个太极顶尖高手面前,他开始明白了自己的

渺小,或许是一直被乾隆玩弄于股掌之上,出于对自己身后 事的担心,他才想借助那个“不情之请”,来摸清乾隆的底 牌。不料,却被乾隆认为是僭越、不敬,结果让极为珍视荣 誉的他颜面扫地,晚景凄凉。

如果就此事而剖析其心路历程,则不难发现,张廷玉多 年来的保持沉默,其实只是口默,而非心默。由口默而达于 心默,还有一条长长的路要走。人们不能要求尚未看破“名 利”二字的张廷玉真正保持心默,能够长期保持口默,已经 是很高的修养了。

如果从乾隆的立场出发看问题,似乎也不无道理。乾隆 是从保持朝廷政局稳定这个大局出发,来观察问题、处理问 题的。作为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乾隆即位后,对于发展势 头强盛的两大政治派系不可能无动于衷、听之任之。为了左 右政局,乾隆汲取了历史上的惨痛教训,对尚未形成大气候 的张、鄂两大政治派系相继进行打压,进而集大权于自身, 实属形格势禁、不得已而为之。或许张廷玉没有组织派系、 培植亲信的故意,但客观上已经形成的派系却是不争的事 实。借用《清史稿》鄂尔泰、张廷玉本传的评论来说叫做: 13 “顾以在政地久,两家弟子宾客,渐且竞权势,角门户为 了防微杜渐,“高宗烛几摧萌,不使成朋党之祸,非二臣之 幸歟? 17 ”应当说, 34 这一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于乾隆和张廷玉之间的心结,恐怕不能简单地用谁是 谁非来解释。在雍正的遗诏中,日后配享太庙的除张廷玉 外,还有鄂尔泰。雍正写下这一遗诏,除了肯定二人的功绩 外,还有让他们继续竭尽全力辅佐弘历的深意在,但雍正的 遗命在大大提高二人声望的同时,也增加了乾隆亲政后的尴 尬。乾隆在对张派进行多方抑制、打击的同时,却不允许知 难而退的他致仕还乡,除了继续借重其资望和经验而外,恐 怕还有调谑他、折腾他的隐意在,大概是对其唾手可得的那份 配享太庙的殊荣,乾隆心里存有几分不甘、不满,但又不好 违拗父皇的旨意。由于生性谨慎的张廷玉几乎无懈可击,乾 隆便找不出借口取消乃父的决定。于是,乾隆先是抓住他未 来亲自叩恩之过,接着是抓住他在皇子永璜去世初祭过后便 欲还乡之过,然后又抓住其姻亲犯法一事,大做文章,对其 进行了不依不饶的折辱……说穿了是乾隆怨气的宣泄。虽说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但张廷玉在垂暮之年被迫面对乾隆 的万丈雷霆,承受命运的冷酷打击,着实令人扼腕太息。

好在乾隆毕竟不是冷酷无情之君,张廷玉死后,乾隆又 把配享太庙的殊荣赐给了他,满足了其一生可怜的虚荣心。 后来,这位先后写过上万首诗作的风流皇帝,又为其写了一 首御制诗:

风度如九龄,禄位兼韦平。承家有厚德,际主为名卿。 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O述旨信天二,万言顷刻成。缮黄 祖实录,记注能尽诚。以此蒙恩眷,顾命配享行。及予子莅 政,依任原非轻。时时有襄赞,休哉国之桢!悬车回故里, 20 乞言定后荣。斯乃不信吾,此念讴意萌?臧武仲以防,要君 圣所评。薄惩理固当,以示臣道贞。后原以配食,遗训或敢 更?求享彼过昭,仍享吾意精。斯人而有知,犹应感九京。

按照乾隆的说法,他之“薄惩”张廷玉,是因其“乞言 定后荣”的做法是对君主的信不过,是为了告诫臣子们必须 对君主忠贞不贰。这当然是粉饰之言,不足为信。帝王的心 机如果都和说出来的一模一样,这个世界便早就“变成美好

蹒的幸运者

古往今来,生性狂傲的人不知凡几;生性狂傲而有才干 的人亦为数不少;生性狂傲而文武全才的人则为数寥寥;生 性狂傲、文武全才有幸做出重大建树,而成为命世之臣的人 则微乎其微。晚清的左宗棠堪称是幸运的后者。

读晚清史籍,只要是涉及左宗棠,就会感受到一股扑面 而来的狂傲之气,这是与他同期的曾国藩、胡林翼、骆秉 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身上所绝对没有的气息。品味曾、 胡等人,你 9 可能感受到浓郁的官场气息,感受到司空见惯的 尔虞我 12 诈、笑里藏刀,感受到传统儒学的异化和虚伪,却决 然感受不到左身上的那股狂傲之气。左宗棠之为左宗棠,与 其身上独特的狂傲之气不可分割。正像古人所说的“未闻其 人,先闻其声” 一样,他的狂傲早已先于他的其他经历、业 绩传奇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其狂傲之 气又伴随着他的经历业绩传奇地嵌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无怪 乎有人以《傲经一左宗棠处世绝学》著书,在一定意义 上,他的狂傲,确实堪称经典。

透过左宗棠的狂傲,走进其内心世界;透过他的传奇故



事,审视琳琅满目的修养景观;透过这个看似最没有修养之 人的成功之路,体悟什么叫做“条条大路通罗马”,也许会 使我 32 们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之中变换角度,转变对许多看不 惯、想不通、气不过事体的态度,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必须 面对的一切。

左宗棠(1812—1886年),字季高,一字朴存,湖南湘 阴人。

与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一样,左宗棠来到人世间也被涂抹 了一些神秘的色彩。其父左观澜,是个廩生,颇有学行。嘉 庆十七年(1812年)十月初六晚上,他出生在这个家境一 般的读书家庭。据说,其母在分娩前做了一个怪梦,梦见有 神人从天而降,来到左家的庭院中高喊:“牵牛星下降疽 后来,人们便视其为天上的“牵牛星”下凡。因为他来到人 世后颇有作为,说话行事处处与众不同,深受迷信荼毒的善 良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从天界寻找原因,用以解释其缘何 不同凡响。

其实,左宗棠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里,有三个姐 姐,两个哥哥,因此乃父按照孟、仲、季、叔的排行,为他 起字“季高”。

家庭虽不富裕,但供得起子女读书,左宗棠又天资聪 颖,酷爱学习,因而在他十四岁那年首次参加童子试(县 试),便得了第一名。不过,接下来的应试就不这么顺畅了, 3 似乎命运注定其通不过考场这个关卡。

第二年,左宗棠前往长沙参加府试,考得不错,但因主 考官同情一位年龄较大的考生,而将其压了一下,由第一名 改成了第二名。此后,由于母亲、父亲的相继病故,他只能 一边在家守孝,一边读书。直到丁优期满后,年已21岁的 他才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参加乡试。按照科场规矩, 只有秀才方有资格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因为他在参加府试后 即守孝在家,没有参加院试,未取得秀才的身份,故而出钱 捐了个监生,才被允准参加这次乡试。说来有趣,他的试卷 本来已经被助考官列入了淘汰之列(遗巻),后来主考官审 阅遗卷,看上了这个试卷,才将其录取为举人。人们都知道 他考取的最高功名是举人,殊不知举人得来也有些侥幸。

中举以后,左宗棠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结果名落孙山。 此后,在道光十五年和道光十八年,他又参加了两次会试, 4 但均未金榜题名。据说最后一次会试时,其试卷被主考官看 中,有望蟾宫折桂,但最后核实时却发现湖南省多录取了一 人,结果又把排名靠后的他给淘汰了。

饶是左宗棠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总也迈不过进士这 道门槛,他无可奈何,只得认命,此乃其心中永远的痛。正 是因此,他受尽了人们的白眼;也正是因此,激发了其无限 的斗志和勇气,促使他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业。品味左宗 棠,不可以忽略其进士情结。就在进士之门接连碰壁的当 口,他写了一幅大气磅礴的对联: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三次进京赶考,三次锋羽而归,让胸有沟壑的左宗棠伤 透了心。史称:“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與地、 兵法(《清史稿•列传第一百九十九》)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他在家乡湘阴东乡刘家冲买田70亩,举家迁居
于此,雇工种田,植竹种桑,自号“湘上农人”,避世隐居 的决心似乎已经下定了。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秋天, 面对洪秀全在广西发起的来势凶猛的太平军起义,他和几位 好友一起购买了湘阴与长沙交界的青山白水洞,入山避难。

不过,左宗棠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沉静下来,面对兵 连祸结、外忧内患的晚清乱像,他潜习“與地、兵法”,显 然是个有心人,是在为日后出山做准备。由于世态炎凉,他 变得更加自负,“尝以诸葛自比”,“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 卿间”;且尝发誓说:“非梦卜登求,殆无幸矣!” (同上书)

太平军起义是震惊天下的大事件,不久即以摧枯拉朽之 势席卷南中国,湖南长沙成了太平军志在必得的进攻目标, 5 一时之间战云密布,人心惶惶。

“国难思良将”,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乡野之间沉 寂多年的左宗棠,如今因兵燹而成了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寄托 和希望,这位平时不烧香的巡抚大人,到了火烧眉毛之际, 辄不惜屈尊前往青山白云洞,来抱左宗棠的“佛脚” 了。

此时的左宗棠已届不惑之年,出于种种考量,来到长沙 城,进入张亮基的幕府。在其居中协调指挥下,长沙的官军 扭转了颓势,加之率领太平军攻打长沙的主将西王肖朝贵阵 亡,长沙城危而复安。事后,他被保举“由知县擢同知直隶 州”,混了个候补五品官衔。

太平军进攻长沙不成,转而攻占了武昌,随后又退出武 昌;湖南巡抚张亮基升任湖广总督不久,又徙为山东巡抚。 于是,左宗棠重新回到了白水洞,再度过上了隐居生活。然 而形格势禁,他如今已不可能再像前些年那样,过自己闲云

野鹤般的生活了,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已然牢牢地锁定了 他。在几次邀其出山不成后,骆不惜用计将其骗出山来,委 以重权,言听计从。史称:“骆秉章至湖南,复以计劫之处 佐军慕,倚之如左右手°,,(同上书)

据说骆秉章听下属汇报事项,总要问:“季高先生何 言? 21 ”而左宗棠又总是直来直去,不留情面。时间一长,妒 忌他的人愈来愈多,“谤议四起,而名日闻了连文宗咸丰 皇帝也听到了人们的议论,一天,咸丰问其同乡的编修郭嵩 煮:“若识举人左宗棠乎?何久不出也?年岁何矣?过此精 力日衰,汝可为书谕吾意,当即时出为吾办贼其另一位 好友胡林翼听说大喜过望,联想他当年“非梦卜复求,殆无 幸矣”的誓言,有感而发:“梦卜變求时至矣。”(同上书)

左宗棠在骆秉章的幕府中一呆就是六年。六年中,由于 骆的高度信任和大胆放权,他这个名义上的师爷,实际上却 拥有不亚于巡抚的实权,其过人的才干在湖南得以尽情施 展一用霹雳手段整饬湖南吏治;积极发展团练武装,招 募、扩充、训练湘军;筹粮筹款,制造枪炮、船只等,为湖 南官府抵抗太平军的进攻,进而为晚清政府消灭太平天国, 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对于太平军而言,他是一个不可轻 忽的心腹大患;对清朝政府而言,他是一条不无劳绩的“功 犬气不过,这个为大清朝保全了湖南的人,仍然只是巡抚 骆秉章府里的一介幕僚。

左宗棠眼高于顶,远近闻名,一向以“今亮”自诩,只 肯和蜀汉时的诸葛亮(“古亮”)并提,如今在骆秉章的幕府 里如鱼得水,且在与太平军真刀实枪血战中检验了自己的能 耐,成功的喜悦使得这个“今亮”更加目空一切。在湖南长 沙,他说一不二,许多官员对他的畏惧更甚于对骆。有人劝
其莫锋芒太露,他不但不听,反道:“此等圭角,何可不 露? 24 ” (佐宗棠全集•书信一》)由于其大权在握,过于强 势,许多官员都对之毕恭毕敬,不敢稍有怠慢,而他则习以 为常,以为自己真的与巡抚了无区别。

左宗棠的狂傲,很快便在与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的一次 交往中闹得天下皆闻,并差点儿为此丢了性命。

咸丰八年(1858年),樊燮因“私役兵弁,乘坐肩舆” 被人告发,想走巡抚骆的后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便前 往长沙拜访深受骆秉章倚重的左宗棠,期望能得到帮助。会 见时,樊燮只是拱手作揖,而没有向其行大礼,他训斥道: 18 “武官前来见我 16 ,无论官职大小,照例都要先行请安。你 14 不 请安,何必来见? 33 ”樊燮面红耳赤,情急之下口不择言,反 唇相讥:“朝廷体制,并没有武官会见师爷要行礼请安的。 我 26 虽是武官,也是四品大员,戴着红顶子,你 6 不过是一个小 小的举人,有什么了不起? 10 ”哪壶不开提哪壶,见樊燮竟敢 揭其心头的疤痕,他气不打一处来,顺手就是一记耳光。

就事论事,左宗棠确实做得太过分了。这种街头泼妇式 的做法,怎么会发生在向以“今亮”自诩的人身上呢?如 若其后来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来,那么,势必会被世 人毫不踌躇地列入“小人得志” 一类。西哲教导我 19 们,不 要在泼脏水时连同水盆里的孩子一起泼出去。同样重要的 是,在人们肯定一个历史人物时,也要注意别把他身上的 缺点当做优点来赞美。

就在骆秉章、左宗棠联手修理樊燮之时,樊燮打通了湖 广总督官文的关节。在满人官文的强势介入下,左宗棠遇到

 

左宗棠怒打樊总兵

了有生以来最大的麻烦。官文参劾他的奏折送到京城后,咸 丰马上颁旨:

湘阴举人左宗棠赖湖南巡臣骆秉章信任,私自拜发 奏稿,擅自给州县、军菅行文,并依势欺压同僚,又利 用筹饷之机,在湘潭、湘阴及省城大兴土木造屋,致使 湖南军务废弛,物议沸腾等语。左宗棠累受皇恩,不思 报国,着实可恨可恼,着即革职,由骆秉章逐出幕府, 派员解交总督衙门,着官文查明真相。若该员果有不法 情事,可就地正法。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就不单单是左宗棠一个人的事情, 而是官场上的一场地震了。关键时刻,其各路好友纷纷出 面,通过不同的方式伸出援手。翰林院编修郭嵩煮闻悉,当 即求救于军机大臣肃顺,肃顺表示须有人在下面为其说话, 他才好运作。郭又央请詹事潘祖荫,由潘上疏称:“湘勇立 功本省,援应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所向披靡,虽由曾 国藩指挥得宜,亦有骆秉章供应调度有方,而实由左宗棠运 筹决策,此天下所共见,久在我圣明洞察之中也……国家不 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左宗棠一在籍 举人,去留无足轻重,而楚南事势关系尤大,不得不为国家 惜此才

潘祖荫的这道奏折,在咸丰皇帝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 漪,肃顺趁机建议:将各地保荐左宗棠的奏疏转寄给湖广总 督官文。官文见朝廷仍有意用之,只得具案了结。 •

左宗棠死里逃生,心灰意懒,决意退出湖南幕府,便以 进京参加会试为名向骆秉章请辞。随后,在郭嵩煮、胡林翼
等人的劝说下,他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以四品京堂从国藩 治军”,从此结束了多年的幕僚生涯,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在得知朝廷有意让左宗棠随同自己襄办军务后,曾国藩 立即上疏称:“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孔亟 之际,或饬令办理湖南团防,或简用藩臬等官,予以地方, 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这样,左宗棠 才顺利地招募楚军,有了自己的军队。与曾联手以后,他才 一扫官文构陷带来的晦气,开始一飞冲天。

咸丰十一年,左宗棠先是奉诏襄办江南军务,“乃率楚 军八千人东援浙”,接着又在曾国藩的大力保荐下,出任浙 江巡抚,成了朝廷地方大员。后来,他在写给儿子的家书 中,曾不无得意地讲:“欲轰轰轰烈烈做一个有用之人,岂 必定由科第?汝父四十八九犹一举人,不数年位至督抚,亦 何尝由进士出身耶? 27 ” (佐宗棠全集•家书》)可见,他因未 能考上进士而郁结在心的闷气,直到仕途亨通、官至督抚时 才有所释放。

回过头来看,身为汉人的一介师爷左宗棠,能逃脱湖广 总督官文的迫害,与其说是得益于曾国藩、胡林翼、郭嵩春 等好友的联手相助,不如说时势比人强,由于太平夭国席卷 南中国,从根本上动摇了满清王朝统治的根基,才迫使咸丰 皇帝的态度发生了巨变。如果没有太平军,区区几个汉臣, 又怎么能说服得了满清皇帝咸丰?当然,个人的旷世才华与 战功,也是其得以自救的重要因素。



复制成功
17857374629
1103074581http://jubensh.cn/zb_users/upload/2023/01/2023011012301716733250178662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