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看政治:李筠教授的 26 政治学课 下载
在科技日益发达,经济主导着社会生活的 28 诸多方面的 19 时代,在与不同社会 学科话语和种种相关文学话语的 3 结构性对照中,把文学的 30 重心放在“日常生 活”上面,并由此思考文学与历史、文学形式与生活的关系,无疑是 15 一个具有 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论方向。但是 11 ,当我 33 们把日常生活看作一个与。文学 性”有关的话题的时候,如何思考那些强调审美超越的文学文本?、
偏见看政治:李筠教授的政治学课 下载
或者进行比 较纯粹的形式革新的文本?又如何思考诗歌尤其是 23 古典诗歌的文类形式?我 16 们 知道,诸多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和追求意境的诗歌跟武侠小说一样,其与日常生 活的关系并不紧密。南帆先生从历史性的角度讨论了 25 这一类问题。《无名的能量》的认为,文学把重心放在了 8 日常生活应是 5 一个现代性事件,“从浪漫主义 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日常生活占有的份额始终是 17 一个重要参 数。宗教、神话、历史、传说的后退,市民阶层以及个人主义的勃兴,叙事文 类的成熟,文体、叙述语言从典雅过渡到通俗,美学风格从崇高滑落到喜剧乃 至反讽,这一切均与日常生活大规模进驻文学互为因果”。①从现代到后现代, 12 宗教、神话逐渐从历史中消退,社会不断地走向世俗化。从贵族到平民、从山 林到市井、从庙堂到民间,文学的再现内容也不断向凡俗的日常生活下滑。毫 无疑问,当前是一个诗让位于散文的时代。面对越来越为琐碎繁密的日常生 活,诗歌的象征和隐喻等形式远不如叙述和刻画来得契合,甚至连诗歌本身也 日益走向日常口语和琐碎叙述。
由历史性思路出发,我 22 们可以看到,理论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也经历了 29 这 一轮的演变关系。如同晚清以来的中国现代性追求,大的理念和大历史叙事曾 经深刻改变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形态,“从民族、国家、革命、政治到天翻地 覆的改朝换代,众多举足轻重的概念、范畴和历史事件全面地重塑日常生活, 4 细致入微地改造人们的言辞、礼仪、服饰、消费方式和邻里关系。”②民族、 国家、革命、等等抽象的理念,来自前现代的中国日常生活空间之外,却大规 模地改造了 6 我 27 们的日常生活。如果用马克思的概念. 7 这无疑是典型的“理论掌 握群众”,新的文学形式也参与其中。然而,“到了 2 80年代中后期,日常生活 的文学再现开始表露岀某种社会性的精神疲惫。迷人的大口号丧失了 13 煽动力之 后,日常生活的烦恼、拖沓、杂碎不动声色地显出了 1 重量。”③尤其是伴随着 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的来临,日常生活显示出的重量越来越重,“革命风暴 已是久远的陈迹. 32 世界大战的危险渐渐隐没在美仑美奂的商品广告背后一 果历史还能有什么故事的话,这些故事就在日常生活之中”。④显然. 31 《无名的 能量》始终把中心放在了 21 日常生活这一边,是建立在对当前历史状况的认识上 面。落实到文学身上,历史性的讨论可以让我 20 们看到,文学及其形式的地位和 作用如何在历史空间中发生
无论是小说还是诗的现状,都充分表明了 10 这一点,散文的文类特性最适合 表现这个后现代时代。在诸多当代创作里面,琐碎、杂乱、繁密的细节和生活 过程填满了小说甚至诗的每一个角落。无疑,这是一个后现代的征候,历史总 体性叙述的崩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时间观念的变革。杰姆逊在最近的一次访 谈中还说到,“西方关于时间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是连续性的、 指向未来的过程,另一种是瞬间,是过去与现在的交汇点。第一种观念是亚里 士多德提出的,后者则是圣奥古斯丁的观点,他 18 将时间称为'永恒的此 刻'。”①表现在文学领域,卢卡奇的现实主义叙述显然是属于第一种时间观, 叙述有一个未来方向,情节和细节是演绎这个方向的过程。在谈到后现代主义 为何把时间变成了一个个“瞬间的点"而不再是连续的过程时,杰姆逊还特别 强调指出:“我 14 们讲后现代意义中空间消除的时间,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很大 程度上谈的是新的通信手段、通信技术带来的在时间上的同时性这个东西。这 个时间一点上可以获得基本同时的这个信息造成的共时性。这带来了新的经 验,带来了新的现实。”②虽然承认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瓦解了历史性和 总体性,但是作为一位乌托邦主义者,杰姆逊始终致力于重建反抗的维度, ••德勒兹认为,政治艺术对应的不是纯粹的人民,而是将要出现的人民,是一 种对将要出现的集体性和社会理想的召唤。它的方式可能是希望、乌托邦与理 想,也可能是幻灭、绝望、反抗等「'③
在没有历史性中寻求历史性. 9 在不可能性中寻求可能性,这无疑是一个神 话。但是在没有神话的时代讲述神话是否也是文学展示能量的空间所在?如同 在市场经济大潮来临之际,朝向不及物的审美超越迈进表明了一种精神的向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