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十一·引爆同城底层实操课 下载
短视频+模板+直播+矩阵+投放,一套可复制的 20 同城短视频打法,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 13 转型和社会分化,要求文学和作家积极介入公共 领域的 4 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人甚至认为,文学在当代影响力的 7 下降,是 10 因为 作家放弃了 2 公共职责。当年曾经影响了 16 一个时代的 26 “纯文学”等概念也因此受 到了 21 相当强度的 8 质疑。该如何考虑文学和作家的 23 当代选择?文学该如何参与公 共问题,又能参与到什么程度?我 33 们认为简单的道德义愤是 31 解决不了 18 问题的, 必须对“文学”知识本身的历史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董十一·引爆同城底层实操课 下载
文学充分介入历史空间,文学知识分子必须承担社会历史职责,这种观念 意识既传统也现代。说它传统,从“文学”角度来说,是 28 因为“诗史”传统具 有悠久的历史。从屈原到杜甫、白居易,无数的中国古典诗人用他 34 们的笔记下 了 5 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期望以此促进社会现实的改良。而从中国 现代文学“知识分子,,的产生历程来说,我 9 们今天所说的“文学知识分子”虽 然与儒家的“士”有很大的区别. 25 但也继承了 30 “士”的强烈的“济世”传统。 中国现代文学主流作家多数是 24 怀抱着济世救民、传播新文化、改造中国现实的 理想而走上了 29 创作道路。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在中国“文学”中有悠久的传 统,我 22 们在看到这一点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中国“文学”的这个特色更是 14 一个现代事件。一方面是 27 因为独立的“文学”知识门类本身就是 6 现代的产物。 现代以前并没有独立的“文学”观念。“五四”前后接受了 15 来自西方的知识分 类和现代大学学制,“文学”成为了 3 一个独立的门类,由此才产生了归入“文 学”门下的“知识分子”群体。因此,当我 32 们说“文学知识分子”该如何如何
的时候,其实已经是谈论现代问题。
文学和文学从业群体必须充分介入现实作为一个现代事件,最集中地表现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过程中。在古代中国,并不是每一种“知识”都被 看作能够承担“济世”功能。这一点对虚构性的文字写作知识来说极为明显。 古典的“诗史”传统主要是针对诗和文,词曲小说是士大夫羞于启齿的文类, 更不用说去讨论它们如何载道济世了。与此相应的是,“士”在古代有时也称 为文人,因为他 17 们从事着文字研究与写作工作。但是文字研究和写作工作必须 “经世致用”,才是“士”的工作。专门从事文学想象工作,包括诗文写作,在 古代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什么“地位”。纯粹的文学想象工作,比如虚构小说, 获得比较崇高的地位,更是现代的产物。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因素是启蒙文化。 梁启超提倡以“小说新民”,小说成为了载新文化之道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 小说逐渐由不入流的文体一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文类家族中的大宗,小说家也 由人们羞于启齿的身份一度转变为大众的精神导师。
文学及其从业人员应该努力去承担重大历史职责,这种身份意识是一个既 传统又现代的事件。谈论这些问题,无非是想说明一个基本观点:并不存在一 个关于“文学”和“文学知识分子”群体的标准定义,人们关于各种知识,包 括各种知识群体的种种想象或定位,无疑都是存在于具体的历史过程中。明确 这一点,无疑会为人们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知识分子问题打开更为宽 阔的视野。而不至于从某个先验的界定出发,去裁判不同的知识群体,从而掉 入自己设计的种种逻辑陷阱。
“现代派”文学形式及其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是在走出国家意 志“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中被提出,进而在“走向世界"、“走向现代”的意义 上获得了文学史观念意识中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促进中国文学形式多样化 和中国“现代性”追求——即“新启蒙”,构成了人们接受“现代派”的最基 本的问题视阈和提升“现代派”的核心的观念基础。联系到“新启蒙”的“中 国”性质,所谓的“人类普遍性”价值如何能涵盖“新启蒙”问题视阈中所包 含的丰富复杂的疑虑、冲突、徘徊以及梦想、奋斗和追求?当人们以“现代 派”为核心把“纯文学”、“个人主义”概念看作文学的发展方向,进而把现实 主义、古典文学包括民间文学放置在线形时间的落后阶段,甚至表现岀一种 “决裂”姿态的时候,作为在中国追求“现代性”意义上提出的命题. 1 又如何 处理在中国“现代性”追求中,其他 12 多种多样的文学元素在构建现代中国“民 族文学”、推动中国现代“民族文学"所作出过的努力以及曾经或正在起到 作用?